首页 »ÆɽÂÃÓÎ ÂÃÓÎÏß· 酒店信息 会议接待 ½»Í¨Æ±Îñ 旅游常识 »ÆɽͼƬ 留言版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徽州文化
 ·   徽州婚俗“四道茶”
 ·   徽州风情八大怪
 ·   徽州漆器
 ·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徽州过年的特别习俗
 ·   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与开发价值
 ·   徽派建筑创新要有突破
 ·   一门八进士
 ·   陶行知全集
 ·   徽州文化清后衰落探析
 ·   一镇四状元
 ·   徽州文化千字文
 ·   徽骆驼与绩溪牛
 ·   黄山历史
 ·   黄梅戏
 ·   黄山古诗
 ·   徽州朝奉
 ·   徽州民谣
 ·   徽州姓氏
 ·   歙砚史略
 ·   徽州服饰
 ·   徽派朴学
 ·   徽州竹编
 ·   京剧之源
 ·   新安四宝
 ·   徽州小吃
 ·   徽州科举
 ·   徽州税文化
 ·   徽州族谱
 ·   四大徽班
 ·   徽州地名
 ·   黄山特产
 ·   新安理学
 ·   新安绘画
 ·   徽州科学
 ·   徽派篆刻
 ·   徽派盆景
 ·   黄山影视
 ·   黄山楹联
 ·   名人游踪
 ·   黄山茶道
 ·   徽派戏曲
 ·   徽州名人
 ·   徽菜文化
 ·   徽州风俗
 ·   徽州方言
 ·   新安医学
 ·   徽州文化
 ·   徽州教育
 ·   徽派建筑
 ·   徽商徽帮
推 荐 线 路
·
·
·
·
·
旅 游 交 通
 ·   航班时刻查询
 ·   列车时刻查询
 ·   汽车时刻查询
 ·   黄山景点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徽州文化


新安四宝

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徽州知府谢塈与宋理宗赵昀有亲戚关系,每年都要向理宗进贡“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汪伯立笔”和“羊头岭古坑砚”(一说为“婺源枣心砚”)四种文房珍品,被称作“新安四宝”。唐宋时期徽(歙)州地区笔、墨、纸、砚制作业十分发达。

    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至三十一年洪适任徽州知府时,对当地传统的文房四宝工艺品生产非常重视,积极扶持推广。他在府城建了一座类似于展览馆的建筑,专门陈列当地的笔、墨、纸、砚产品,并将北宋苏易简所著专门介绍笔、墨、纸、砚历史和发展情况的《文房四谱》书于展室四壁,取室名为“四宝堂”。这也是后世以“文房四宝”一词统称笔、墨、纸、砚的来历。

澄心堂纸
  据<<徽州府志>>记载: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后 者长达50尺为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早在南唐李后主就极力推崇这 种纸,并建堂藏之,故取名曰:澄心堂纸。宋代的大文学家、书法家 苏东坡,与歙县的制墨、砚和澄心堂纸的潘谷结下了“翰墨因缘。” 诗人梅尧臣为之作诗,诗曰:“澄心纸出新安郡,触月敲冰滑有余; 潘候不独能致纸,罗纹细砚镌龙尾。”澄心堂纸得到宫廷和名家的喜 爱,每逢岁贡,歙地的文房四宝便是岁贡中不可少的艺术珍品。明朝 的书法家董其昌得澄心堂纸时,感慨地说:“此纸不敢书。”宋代著 名的绘画家李公麟的传世之作<<五马图>>、欧阳修的起 草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以及拓印的<<淳化阁帖>>等,均取澄心堂纸作。美术史家曾称澄心堂纸为“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 润,冠于一时。”这朵艺术宝库的奇葩,绽开出异彩。
  书画纸精品,徽州文房四宝之一。唐代开始,徽州成为文房四宝生产的重要基地,除歙砚、徽墨被推为天下之冠外,澄心堂纸更是受到宝爱。南唐后主李煜视这种纸为珍宝,赞其为“纸中之王”,并特辟南唐烈祖李节度金陵时宴居、读书、阅览奏章的“澄心堂”来贮藏它,还设局令承御监制造这种佳纸,命之为“澄心堂”纸,供宫中长期使用。澄心堂纸质量极高,但传世极少。
  宋欧阳修 《六一诗话》:“余家尝得 南唐后主 澄心堂纸, 曼卿 为余以此纸书其《筹笔驿》诗。” 元 费著 《笺纸谱》:“澄心堂纸,取 李氏 澄心堂 样制也,盖表光之所轻脆而精绝者。”亦省称“ 澄心纸 ”。 宋 欧阳修 《和刘原父澄心纸》:“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徐熙 画花果,多在澄心纸上。”
  后世对澄心堂纸屡有仿制。宋代制墨家潘谷,亦是著名造纸家,曾仿五代澄心纸制作纸品。诗人梅尧臣为之作诗,诗曰:“澄心纸出新安郡,触月敲冰滑有余;潘侯不独能致纸,罗纹细砚镌龙尾。”潘谷所造宋仿澄心堂纸,纸质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绝一时。清廷内府“如意馆”,也仿制澄心堂纸。在乡村民间,制纸业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副业。明代诗人傅若金曾作诗称赞,前四句是:“新安江水清见底,水边作纸明于水,兔白霜残晓月空,皎宫练出秋风起。”清诗人赵廷挥也有诗云:“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迭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勾画出一幅勤劳的徽州山区人民从事造纸业的美丽图景。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深入挖掘,终使淹没已久的澄心堂纸重放异彩。当代歙县文房四宝公司新产仿古澄心堂纸,已进入国际市场。

    唐末至宋,徽州之上屡设宣、歙、池观察使。如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设宣州观察使,领徽、宣、池三洲,治在宣州。五代十国其纠合分离的隶属之缘,使得徽、宣有着相互依存的沿革关系。正是由于这种相同的文化亲缘,因而宣笔又称“徽笔”,也有将宋代新安吕道人、吕大渊、张遇、汪伯立等归入宣州制笔大家名下。
     汪伯立,歙县人。南宋理宗朝新安制笔名家之一,所制之笔列入“贡品”。是新安文房四宝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产品之一。Jdv中国徽文化网
     徽州著名的制笔名手除汪伯立外,还有北宋年间的吕道人、吕大渊和张遇等。他们都早于汪伯立。张遇是北宋熙宁、元丰间著名制墨家,以制“贡御墨”闻名于世,制笔之名为制墨所掩,制笔技术也著称于世,影响很大。制笔只是文房用具业务之一,这也充分说明早在宋代,徽州文房工具已经不是单项经营的手工艺了,而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系列产品。Jdv中国徽文化网
     唐末宋初,宣州有著名笔工诸葛氏,世守其业而不失,黄庭坚、欧阳修对诸葛氏制笔都有很高的评价。有一种说法认为宣州笔对歙州有过影响,指的就是诸葛氏,或说歙州吕道人在诸葛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黄庭坚在《山谷笔说》中认为:“歙州吕道人,非为贫而作笔,故能工。”超凡脱俗的道家制笔,显然不同于世代以制笔谋生的诸葛氏。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中说黄庭坚曾有过评价:“黟州吕大渊悟韦仲将(曹魏名将韦诞)作笔法,为余作大小笔二十余支,无不可人意。见余家有割余狨毛,则以作丁香笔,周施可人。”由于朝代更替频繁,沿革混乱,所谓黟州当为文人的笔误,从历史上看,南唐以后黟州始终是歙州的一个县,吕道人、吕大渊很有可能是一个人,或同一个家族制笔传人。吕氏制笔一个出于仙道之雅,另一个是悟出了三国韦仲将的作笔法,他们的成就都在诸葛氏之上。如果这个评价还不够明确,黄庭坚在《笔说》中对新安张遇的评价就是十分肯定了:“张遇丁香笔,捻心极圆,束颉有力,可学徐季海‘禹庙诗’字。侍其瑛、诸葛元,皆不能也。”侍其瑛是宋神宗元丰中入太学为公卿士大夫制笔的名家,诸葛元则为诸葛高之后,都是一时名手,但他们都在新安张遇之下。可见对包括后起之秀汪伯立在内的徽州制笔影响之大。Jdv中国徽文化网
     元代徽笔一度为湖笔所掩,但徽州名工代不乏人,宋元以后的宣笔也为徽笔或称新安笔取代,制笔名工几乎全部都是新安人,如詹斗山、詹素文、胡竹溪、张天宝、曹素功、胡开文等。徽州人开设的笔庄墨肆遍及全国各大城市,有的笔庄老店直到光绪年间还在经营,即使是在元代湖笔盛行的吴兴,还照样有许多徽州笔工散居在那里,顽强地开设笔庄,以争得一席生存之地。由于徽州文房四宝的整体优势,源于秦代蒙恬的宣州制笔中心早已转移到了徽州,所以历史上经典制笔不在宣州而在新安。

 

  黄山旅游咨询©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中路百川财富广场A座902室 邮编:245000  
  电话:0559-2112770、13705592244 传真:0559-2112780  
  http://www.hstoday.com Email&Msn:[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