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派戏曲
|
徽州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明清两代徽州的戏曲文化,也是值得我注意并加以研究的。
一、活跃的戏曲演出
至迟在晚明,徽州人喜欢唱戏和看戏已经形成了风俗。其戏曲演出活动大致有两种情形:
一是徽州商人蓄养的“徽班”的演出。当时就出现了很著名的“徽班”,如“吴徽州班”。冯梦桢《快雪堂日记》记载,他于万历三十年二月五日,“赴吴文倩席,邀文仲作主,文江陪,吴徽州班演《义侠记》,旦张三者新自粤中回,绝伎也”。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徽班”。徽州人乡土观念很浓厚,徽商大部分时间侨寓在外,也常常返回徽州,同时把戏班带到徽州,这样就促进了当地的戏曲演出活动。
二是民间的戏曲演出活动。这一类的演出往往和祭祀、迎神赛会等活动联系在一起。据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九《舞媚娘传》:“万历庚子立春,郡邑长令皆浙人,先期申戒,以迎春于东郊。百工咸悦,不令而穷极奇巧。为平台三十六座,马戏四十八骑,皆选倡优韶秀者充之”。在这次规模空前的迎春赛会上,苏州、浙江的著名戏曲演员都前来参加了演出。明清两代,徽州的民间演出非常活跃,不仅府治、县城有演出,农村的演出也十分活跃。绩溪县“上元日各处土坛神庙张灯演剧,或扮童戏,持丈马,舞青衣,游烛龙,遍巡衢巷,名之曰闹元宵”;“(二月)十五日,登原十二社挨年轮祀越国公,张灯演剧,陈设毕备,罗四方珍馐,聚集祭筵,谓之赛花朝”。休宁县的孚潭“二月选期演戏。古例昆腔三台,弋阳腔四台。今则随首家之丰俭以为增减,亦有迟至三月而后演者,但毋过清明,过者则有罚”。歙县的丰南三月九日有“太阳会”,直到端阳节晚上才结束;五月十三日关帝圣诞也“致祭演戏”;六月初旬则在“仲升公祠前演戏酬神”,且此俗“传之已久”。
二、兴盛的戏曲创作
在明清两代,涌现了一批徽州籍的戏曲作家,创作了一大批戏曲作品。
明代徽州籍的剧作家共11位,除了汪道昆、汪廷讷、郑之珍为学界所熟悉外,还有以下剧作家: 毕尚忠,歙县人,作有戏文《七国志》、《红笺记》; 汪宗姬,歙县人,汪道昆族侄,作有传奇《丹管记》、《续缘记》; 吴大震,歙县人,作有传奇《练囊记》,《龙剑记》; 吴德修,歙县人,作有传奇《偷桃记》; 程丽先,歙县人,作有传奇《笑笑缘》、《双麟瑞》; 汪芗,歙县人,作有传奇《金杯记》、《纳翠记》,均佚; 程士廉,休宁人,作杂剧4种,分别为《幸上苑帝妃春游》、《泛西湖秦苏赏夏》、《醉学士韩陶月宴》、《忆故人戴王访雪》; 吴兆,休宁鉴潭人,《列朝诗集小传》说他“万历中游金陵,留连曲中,与新城郑应尼作《白练裙》杂剧”。
清代徽州籍的剧作家有15位: 程南陂,徽州人,作有杂剧《拂水剧》; 江周,新安人,作有传奇《赤城缘》; 方成培,歙县横山人,作有传奇《雷锋塔》、《双泉记》; 周皑,歙县岩镇人,作有传奇《黄鹤楼》、《滕王阁》; 汪宗沂,歙县西溪人,光绪庚辰(1880)进士,作有传奇《后提萦南曲》; 郑由熙,歙县丰口人,作有传奇《木犀香》、《雁鸣霜》、《雾中人》,总称《暗香楼乐府》; 吴承煊,歙县人,作有传奇《花兰侠》、《绿绮琴》、《慧镜智珠录》; 饶璟,歙县北关人,作有《凤凰媒传奇》; 曹应钟,歙县雄村人,作有《救赵记传奇》、《指南车传奇》; 何佩珠,歙县人,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一位徽州籍女戏曲作家,作有杂剧《梨花梦》; 黄兆森,休宁人,康熙辛丑(1721 )进士,作有杂剧《饮中仙》、《梦扬州》、《蓝桥驿》、《郁轮袍》4种;另有传奇《忠孝福》一种; 汪楫,休宁西门人,官至福建布政使,作有传奇《补天石》; 戴思望,休宁人,作有《三侠剑》、《岳阳楼》; 吴震生,休宁人,作传奇《人难赛》、《三多全》、《天降福》、《生平足》、《世外欢》、《成双谱》、《秦州乐》、《换身荣》、《万年希》、《闹华州》、《乐安春》、《临濠喜》、《地行仙》13种; 朱文玉,婺源罗田人,作《梦蝴蝶传奇》。
三、处处延伸的戏曲文化
伴随着戏曲演出和创作的活跃,明清两代徽州的戏曲文化得到了多方面的延伸。
(一)戏曲刊刻 万历年间的胡应麟曾经描述道:“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徽州的刻书,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本地书坊的刻书;二是徽州刻工受雇于其他地方书坊的刻书。大量刊刻戏曲剧本的书坊有尊生馆、玩虎轩、环翠堂等。徽州的刻工对明清刻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徽州的程、汪两个大姓都出了不少的刻工,尤其是虬川黄氏出的刻工更多,刻印的戏曲、小说也更多。
(二)戏台和剧场 由于戏曲艺术深受徽州人的喜爱,因此,明清两代徽州建立了不少的戏台和剧场。
徽州的古戏台与徽州的建筑、徽商、宗族文化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徽州的剧场似乎不带有多少经营性质,这其中折射出了徽州文化中的一些深层内容。
(三)目连遗响 目连戏是徽州地区长期演出的戏曲剧目,在明代中叶以后,随着郑之珍写定《目连救母劝善记》,就已经有了演出水平很高的目连戏戏班。另外,由于目连戏的长期演出,它又反映出徽州的民风民俗。今天的剧种史研究已经将“皖南目连戏”列为一个课题。1989年1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中心还将韶坑村老艺人演出的目连戏作了录像。 目连戏是民间的一个古老的神怪戏剧种,因明代祁门清溪人郑之珍于1579年撰写《目连救母》的剧目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讲的是祁门县环砂村员外傅相是一位乐善好施之人,后得道升天,其妻刘清提却不信佛,不但饮酒吃荤,还杀害生灵,阎罗王派小鬼捉她,在阴曹地府受尽了罪。傅相之子傅罗卜(法名目连)孝顺父母,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削发出家,去西天求取真经,取得法力,打开地狱之门,经过六道生死关,寻遍十处阎罗殿,终于找到母亲,并劝母亲改恶从善,最终把母亲救出地狱,得成正果。戏中许多典故,至今在环砂村都能找到出处,如会缘桥、三官堂、烂沙河、放生池、黑松林等。因而,在祁门有目连戏“出在环砂、写在清溪、打在栗木”之说。该剧种在民间广为流传,遍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目连戏因此历经300余年不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被戏曲界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
(四)“三雕”戏像 徽州的雕刻以木雕、石雕、砖雕(通称“三雕”)而闻名。“三雕”的图案内容有山水,有花卉,有人物,也有大量的戏曲小说故事。如《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卷首就选载了《献图》、《射戟》、《挑袍》、《九锡宫》四幅砖雕图案和一幅《全家福》的彩绘木雕图案。这些雕刻立体感强,人物须眉可见,栩栩如生,堪称珍贵的戏曲雕刻。
(五)楹联铺写 徽州明清民居里有不少楹联内容从戏曲中来。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伯山书屋”藏的一本徽州楹联抄本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从来不过几个人真中假假中真愈真愈假檀板轻敲出百千人面孔凭君去取,上下只此一丈地歌而舞舞而歌载歌载舞花毯细铺出亿万里山河任我参观”。这个抄本还有专门的戏曲楹联,有“苏秦联”23副,“伯喈联”57副,“蒙正联”37副,另有“刘智远联”、“班超联”、“韩信联”、“孤儿联”、“荆钗联”等。这样集中地将戏曲故事撰成对联的还不多见,实在是戏曲艺术在徽州文化中的延伸物。
徽剧 是一个古老、悠久、艺术遗产十分丰富的剧种。起始阶段流行于徽州及安庆、池州、太平一带,的在南方亦流传甚广,对许多剧种产生过巨大影响。它的剧目很丰富,共约有传统剧目1404个,能见到的本即有753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应有尽有。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可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吹腔轻柔委婉,情意绵绵;拨子高亢激昂,苍劲豪迈;皮簧则比较通俗流畅,与京剧的皮簧相近但更粗犷、古朴。徽剧的表演艺术更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文戏以载歌载舞、委婉细腻其特点;武戏以粗犷、炽热、功夫精深、善于高台跌扑而震惊观众。生活小戏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趣、诙谐和语言吸引着观众。舞台画面多采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 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
徽州乐舞: 徽州人历喜歌舞。民间歌舞广为流行,丰富多彩。徽州民歌有山歌、舞歌、号子、小调和新民歌等。音调带有鲜明的江南色彩,古朴、典雅、委婉、高亢。流行在太平、黟县青弋江流域的《放排.上滩号子》,是放排工人在急水滩上泥水背纤,为减少劳动强度,焕发劳动力量的集体创作,而今仍在水运工人中流行。徽州民俗小调尤具特色,如民间婚礼中的《哭轿》、《接房》、《敬酒》、《交杯》、《撤帐》等,与婚礼仪式紧密配合,成套演唱,饶有兴味。徽州民间舞蹈素来盛行,流传至今的还有仗鼓舞、扑蝶舞、狮子舞、蚌壳舞、龙凤舞、麒麟舞等等。据1983年安徽省民间舞蹈调查,徽州保留的民间舞蹈就有40多个。这些舞蹈,大大丰富了徽州民间的文化生活,至今还发挥着他们的重要作用。
采茶戏: 流传于祁门县的一带的地方剧种。源自江西,原名叫“饶河调”。清初流传至闪里、历口、奇岭等地,经过老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具有茶乡特色的祁门采茶戏。采茶戏曲调优美,有西皮、唢呐皮、二凡、反二凡、拨子、秦腔、高二凡吹腔、文词、南词、北词、花调等数十种。
仗鼓舞 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又名“得胜鼓”、“战鼓”。 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一般在举行祭神、祭祖、庙会等隆重仪式时演出。明清时官衙在重大节日或迎接官员时也组织演出。 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伏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鼓面或敲鼓边。另有十数人手持檀木夹板,边行进边击拍,发出清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旗,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不时变换步伐、舞姿和队伍。鼓声激越,笛声悠扬,整个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 1987年,休宁县文化部门据此改编的舞蹈,参加安徽省首届艺术节,获得创作特等奖和表演奖。 “仗鼓曲”音韵和美,节奏感强,富有地方特色,被收入《安徽民间音乐》(第二集)。
徽州一绝――叠罗汉 叠罗汉是安徽省歙县三阳乡叶村特有的民俗活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意在庆祝一年的收获,企盼来年五谷丰登。活动从每个闰年的元宵节深夜一直表演到第二天凌晨。其表演有40多种不同造型,寓意不同的文化内涵。叠罗汉是叶村的不传之秘,参加表演的村民虽没有经过特殊训练,但却显示出很高的技巧和平衡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叶村的叠罗汉作为徽州传统民间艺术,多次参加省、市民俗表演,受到国内外文化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堪称一绝。 叠罗汉起源于明代,是歙县三阳叶村独有的民俗杂耍表演。开始,在灯火通明、锣鼓喧天的气氛中,24位体魄健壮的罗汉,赤膊着上身,描着各种颜色的脸谱,妆扮成大肚、肥胖、矮脚、嬉笑、震怒、哀怨、哼哈等各种异形,手执一盏明灯,绕场亮相一周。 接着,全舞分上下两段开始: 上段,采用戏剧的表演形式。先是由各个罗汉各自表演一段个性特技,拉开序幕。静场片刻。然后有小罗汉上台打扫佛堂,老罗汉手执仙帚,虔诚地拜叩诸佛。两仙童引出观音、韦驮、灵官、四大金刚伫立于舞台的四面。下段,众罗汉先后上场,通过伏、卧、倒、立、拉、撑、支等不同的动作和姿势,叠成多种人体造型。叠罗汉堆叠造型丰富多彩,有“童子拜观音”、“仙人桥”、“金鸡独立”、“刘海戏金瞻”、“水帘洞”、“斜角旗”等90余套表演程序。可以单折表演,也可以连续配套,讲究层次递进,起伏跌宕,动静结合,一浪一浪,将演技推向高潮。 最后以“六柱牌坊”谢场。六柱牌坊由21位罗汉叠成。由一层、二层直至六层。每叠好一层,在舞台上旋转一周,最后的一层以体轻年少的一位屹立顶峰,向观众合掌祝福:“众生吉祥如意!”叠罗汉表演形式近似杂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