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游踪
|
陈 业 汉代上虞(今属浙江)人,曾任会稽太守。北魏时的郦道元《水经注》载:“会稽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指黟山)”,是具有文字记载的游黄山第一人。
李 白 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和《太平广记》、仙源《城南胡氏家谱》与李白本人有关诗作等资料显示,权且认为李白来黄山有三次。前两次畅游山水并求仙访道,后一次却专为了寻访故友。
岛 云 唐代诗僧。曾从天都东侧攀登天都绝顶,于绝壁上留《登天都峰》一诗,是登天都第一人,唐代题咏黄山最多的人。
薛 邕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歙州刺史。在汤泉设浴池,供人沐浴疗疾,温泉自此使用。
李敬方 唐宣宗大中四至六年(850-852)歙州刺史。多次入浴温泉,风疾痊愈,于泉边建白龙堂,有《汤池》诗、《汤泉铭》。
包西来 印度高僧,结麻为衣,人称麻衣和尚。唐僖宗中和二年(882)麻衣和尚在翠微峰下创建翠微寺,居山洞,此洞后即名“麻衣洞”。翠微寺刚建成,唐僖宗就下令全国毁寺,僧侣还俗,麻衣和尚作诗“敕命如雷下翠微,佛前垂泪脱麻衣。山中有寺不容住,四海无家何处归。”送给唐僖宗,有幸保全了翠微寺。
赵匡胤 宋代开国皇帝。康熙《黄山翠微寺志》记,赵匡胤在宋建隆元年(960)“陈桥兵变”前,密访翠微寺,向麻衣和尚卜问吉凶前程。
陈 炳 北宋时包拯老师。曾游翠微寺,留诗一首。
释行明 宋景佑年间(1034-1037)祥符寺住持。曾收藏无名氏《黄山图经》旧稿刊印,成为黄山现存第一部志书。
范成大 (1126-1193)南宋诗人,今苏州人。游黄山留有《浮邱亭》、《天都峰》、《温泉》等诗。
焦炳炎 南宋太平焦村人。幼年在黄山西麓城山书院读书,淳佑元年(1241)赐进士及第,太常少卿,有《黄山赋》传世。
张尹甫 (1245-1300)南宋甘肃天水人。先隐居黄山松山寺,后自建松谷草堂,是松谷庵开山始祖。
程元凤 南宋时歙人,官至右丞相。相传曾在掷钵禅院读书,晚年退隐于此,“丞相源”因此得名。
吴龙翰 南宋时歙人。咸淳年间(1265-1274)乡贡,咸淳四年十月偕友夜宿莲花峰顶。有《黄山游记》不足300字,是黄山游记中现存最早篇。
崔 涯 明代太平甘棠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监察御史。多次登山,醉翁峰下岩壁有题名刻“崔涯”二字。有《笔山文集》存世。
周 怡 (1505—1569)明代太平仙源人。官至吏部给事中,数登黄山,有《纳溪文集》存世。
刘元凯 明代四川阆中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太平县知县,素有政声,有“刘青天”之誉。曾数登黄山。
方玄静 (1516-1611)明代岩寺人。赠工部尚书,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主盟黄山历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天都社”,社设祥符寺附近。
普 门 (1546-1625)明万历30年来黄山,创建法海禅院(即慈光寺)和文殊院、大悲院,修登山大道,有大功于黄山。
潘之恒 (1556-1621) 明代岩寺人。地理学家,居黄山四十余年,著《黄海》一书,是明代唯一的黄山志书。
汪道昆 明代歙人。军事家,戏曲家,嘉靖二十年(1547)进士,官兵部右侍郎,后辞官归隐黄山。
王世贞 (1526-1590)明代江苏太仓人,文学家,官刑部尚书。明嘉靖年间(1522-1566)曾带领三吴两浙100余文人游黄山。
许 国 (1527-1596)歙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青年时曾读书祥符寺,退休后复游黄山。
黄习远 明代吴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游黄山,为始信峰和接引松命名。
徐霞客 (1586—1641)名宏祖,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一生两次游黄山。第一次,万历四十四年(1616)严冬,游祥符寺、慈光寺、石笋矼、狮子林、光明顶、松谷庵等地。第二次,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初,经天门坎至文殊院,旋由“童子拜观音”处,“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至天都顶。夜止文殊院,翌日登莲顶,过光明顶,至炼丹台,经平天矼,游后海,夜宿狮子林。第三日,下丞相源,经苦竹溪,“转循太平县路,向东北行”。
江天一 明末抗清烈士,歙县寒江人,号寒江子。曾隐居黄山,独坐始信峰,1957年李一泯重书“寒江子独坐”五字镌刻于此。
钱谦益 (1582—1664)明末清初文学家,江苏常熟人。明崇祯十四年(1641)春游黄山,作《黄山游记》。
董 白 董小宛,清代秦淮名妓。天资巧慧,被称为“针神曲圣”,曾游黄山。
渐 江 僧人,画家,明末清初人。深爱黄山,得松、石、云、岩、壑精髓,新安画派鼻祖,有《黄山真景册》传世。
梅 清 号瞿山,清代画家,宣城人。游遍天都、莲花、光明顶、狮子林、松谷、白龙潭等处,后人编有《梅瞿山黄山胜迹图册》、《梅瞿山黄山图册》、《梅清黄山图册》等,为黄山画派奠基人之一。
石 涛 俗姓朱,清代画家。康熙六年(1667)游山,后屡来游,谓“搜尽奇峰打草稿”,“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黄山画派奠基人之一,《黄山八胜图》是其传世精品。
弘 眉 号紫石山主。于康熙三年至五年(1664—1666)撰成《黄山志》十卷。
闵麟嗣 (1628—1704)清代岩寺人。于康熙十八年(1679)编撰《黄山志定本》七卷,另首一卷。
陈九陛 康熙时太平县令。深爱黄山,多次游览,于狮子林客堂壁书“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妙绝,到此方知”。
陈 恭 清代福建人。太平县令,深爱黄山,有诗多首存世。
汪士宏 清代潜口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与人合撰《黄山志继集》八卷。
黄身先 清代歙人。于康熙三十年(1691)编辑不分卷的《黄山志略》。
程弘志 清代歙人。从顺治八年(1651)至康熙十三年(1674),辑《黄山志》五十卷。
沈德潜 (1673—1769)清代诗人,江苏吴县人。礼部侍郎,曾游黄山。
洪亮吉 (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江苏武进人。曾三游黄山,有《黄山白岳集》。
龚自珍 (1792—1841)清代思想家、诗人,杭州人。诗《黄山铭》收入《龚自珍全集》。
魏 源 (1794—1857)清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湖南邵阳人。曾游黄山。
崔国英 (1831—?)清代甘棠人。幼年家贫,族人资助于狮子林读书,有“饿死不如读死”之志。同治十年(1871)进士。曾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作出使日记16卷。后辞官经商,重游黄山,作七律二首刻于始信峰,捐资建“狮林精舍”。
第二节 现、当代名人
陈少峰 1882—1950) 焦村镇陈村人。熟谙黄山峰、岭、路、径、松、石、云、溪等黄山详情大观。民国16年(1927)对黄山再作实地考察,编成《黄山指南》2卷,为第一部黄山导游书,首次定“迎客松”名。
黄炎培 (1878—1965)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清末举人。民国3年(1914)游览黄山。
张大千 (1899—1983)四川内江人,当代著名画家。民国16年(1927)、民国20年(1931)、民国25年(1936)三游黄山。第二次游山,在文殊院书“云海奇观”勒碑。民国34年(1945)元宵节为“追忆昔游”,作《黄山纪游》十二幅山水图。
黄宾虹 (1865—1955)歙县人,山水画家。一生游山九次,有《黄山松涛十二图》等美术作品,《黄山画家源流考》等著作。
汪采白 (1887—1940)山水画家,歙县人。南京中央大学国画系主任。多次游黄山,作黄山图1000余幅,选粹36幅出版,名《黄山卧游集》。
恽代英 (1895—1931)无产阶级革命家,原籍江苏武进,生于武昌。民国19年(1920)寒假,带9名学生徒步游山三天。
许世英 (1871—1964)东至县人。民国10年至12年(1921—1923)任北洋政策安徽省长,后任国民党中央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民国20年前后,倡议建设黄山风景区,筹建黄山建设委员会。民国23年(1934)1月9日,于赈济委员会会议厅召开黄山建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被推为委员会主任,发表演讲,并在民国24年(1935)一月一日《徽声报》发表《黄山建设之意义》一文。著有《黄山揽胜集》。
姚文采 (1890—1958)歙县人。民国23年(1934)被选为黄山建设委员会委员,后任黄山管理局筹备处副主任。民国33年后,任黄山管理局副局长,局长至民国38年(1949)。
方志敏 (1900—1935)江西弋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赣东北根据地和红军第十军创始人。民国23年(1934)12月12日,在汤口与寻淮舟红七军会师,成立军政委员会,任书记,组织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部分红军到达焦村迂回谭家桥,遭皖浙保安团袭击,方志敏组织部队英勇反击。
张学良 著名爱国将领,原东北军总司令。民国25年(1936)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翌年初冬,被国民党一个宪兵连,从奉化雪窦山押至黄山,软禁于正道居(今听涛居),第四天又仓促押去江西萍乡。
李四光 (1889—1971)湖北黄岗人,地质学家,地质力学创始人。民国25年(1936)来黄山考察,于慈光寺处发现U形山谷,于谷东壁下部(即立马峰下)发现平行排列的冰磨条痕。经过搜集资料、考察结果,用英文写成《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一文,附八张图片,发表于当年9月《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的德国知名冰川学家费斯曼读文章后,两次赴黄山考察,称“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此发现,证明中国东部发生过冰川。
周恩来 (1898—1976)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民国28年(1939)2月23日,到泾县茂林云岭新四军军部,代表中共中央传达中共六届全会方针。3月初,由叶挺陪同,从泾县到太平仙源沿青屯公路上黄山,住“居士林”(今大礼堂址),曾在小补桥留影。
沈钧儒 (1875—1963)浙江绍兴人。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6年8月到黄山休养,下榻观瀑楼。经慈光阁、半山寺到玉屏楼,与陪同人在迎客松前合影。次日经莲花沟、天海、光明顶游西海,夜宿狮林精舍。第三天,从云谷寺、苦竹溪上公路乘车回观瀑楼。是建国后第一个登上玉屏楼的国家领导人。
刘伯承 (1892—1985)四川开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之一,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7年10月29日到黄山休养,游温泉、玉屏楼、北海、云谷寺等景区,题写了《半山寺》匾额,1957年11月4日作《与皖南抗日诸老同志游黄山》诗。
胡耀邦 湖南人。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粉碎“四人帮”后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1958年到黄山两天,游温泉景区,并在室内温泉入浴。
胡乔木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1960年10月30日到黄山,游温泉、玉屏楼景区,11月1日下山去杭州。
吴印咸 江苏沐阳人。摄影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即从事摄影工作。建国后,历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等职。是第一部黄山彩色风光片《黄山》的艺术顾问。
王君华 江苏常熟人。1956年由上海到黄山参加工作,1957年6月编辑出版《黄山导游》。1962年9月在北京举办个人“黄山影展”,是中国摄影家学会会员。
卢施福 (1989—1983)广东珠海人。1962年在合肥举办个人黄山摄影作品展。1980年出版《卢施福黄山摄影选》,是知名的“黄山派”摄影家。
黄 翔 笔名少愚,湖北长阳人,摄影家。1955年4月起,多次到黄山拍照。其作品《黄山雨后》,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展,获1960年罗马尼亚国际沙龙影展银质奖章。
潘天寿 (1898—1971)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1960年上黄山写生,笔下黄山松苍劲曲虬,盘根错节,形态生动。
陈 毅 (1901—1972)四川守至人。1963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当年10月16日至21日与30多个国家驻华使节,部分外交官员及他们的夫人一行69人,在外交部副部长黄镇,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副省长张凯帆陪同下游览黄山,为黄山大门写下“黄山”二字。
溥 仪 (1906—1967)清朝末代宣统皇帝,满族人,姓爱新觉罗。抗战时任伪满州国皇帝。抗战胜利后被捕,1959年12月4日特赦释放。1964年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4年4月2日与17位特赦人员从杭州上黄山。3日,分两路游览,一路由温泉到文殊院,经北海于4日回温泉,另一路只在温泉。5日晚,安徽政协常委会副主席戴戟在黄山宾馆设宴招待全体特赦人员。6日离山。同行者有杜聿明、宋希濂、沈醉、罗历戎、李以匡力、杜建时、郑庭籍、周振强、董益三、杨伯涛、溥杰、范汉杰、王子衡、康泽、许长林、廖耀湘、贾毓芝及领队陈此生、连以农。
郭沫若 (1892—1978)四川省乐山县人,现代作家、诗人、戏剧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964年5月20日偕夫人于立群,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连贯和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潘效安陪同下游黄山,下榻“翠明轩”。21日登玉屏楼,22日到北海,次日晨与北海宾馆工作人员合影,取黑虎松旁山径下山。24日游温泉区,题“桃源亭”“黄山气象站”匾,改“七里亭”为“入胜亭”,25日离山。回京后作长诗《黄山之歌》,发表于《人民日报》。
胡志明 (1890—1969)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1965年5月21日—6月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中共中央联络部部长伍修权、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陪同下,到黄山休养,年高未登山,游温泉区、慈光寺,眺望天都峰,参观了黄山林校、山岔大队和石门水电站。
董必武 (1885—1975)湖北黄安(今名红安)人。1965年5月21日至6月9日陪同胡志明到黄山休养,题“慈光阁”、“听涛居”匾额,作《坐观瀑楼中对雨》、《由汤池赴慈光寺途中望天都峰有感》等诗。
老 舍 (1898—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又号舍予,笔名老舍,现代作家、戏剧家、文学评论家,荣称“人民的艺术家”。1965年7月—8月间,与夫人胡洁青到黄山游览、创作,作《黄山小诗》数首。
陆定一 国务院副总理。1966年4月11日游黄山,住新温泉楼,14日离山。
刘海粟 江苏人,当代著名画家,立下十上黄山大愿。1918年第一次上黄山后,说:“我见过欧洲好多名山,没有比黄山更美丽的了。”1980年七上黄山,写多幅泼墨佳作。1981年8月、1982年8月,连续八上、九上黄山,1988年93岁时十上黄山,下榻散花精舍长达两个多月,几乎每日外出写生。又创出46副艺术精品。他对黄山情有独钟,总说黄山最美,世界上名山都比不上。他有一枚印章,上刻:“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黄山友。”
黄永玉 湖南凤凰土家族人,国画家、版画家、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1972年到黄山写生,融中国画、西洋画艺术于一体,使黄山山水更显富丽堂皇、丰富多彩。
关山月 广东阳江人,当代国画家。1977年登黄山,概叹入画黄山太晚,称黄山是中国山水范本。
李可染 江苏徐州人,当代国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早年曾到黄山写生,1978年重游黄山,历时月余,绘制30多幅黄山作品。
邓小平 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79年7月11日,在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陪同下,75岁的邓小平到黄山休养,下榻观瀑楼。当日下午,偕夫人卓琳与儿女游温泉区。12日由慈光寺到玉屏楼。13日早饭后,在迎客松前接见玉屏楼全体职工并合影。上午经光明顶去北海。14日游散花坞、始信峰、西海。15日经白鹅岭下山。到观瀑楼后,旋接见安徽省委常委,交谈研究开发黄山旅游问题,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旅游的牌子打出去”。当晚写“天下名泉”四字。16日上午离开黄山。
哈里·休斯 美国马里兰州州长。1980年6月12日偕夫人访问合肥后游黄山,15日离开。
陈慕华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1981年5月14日,安徽省副省长李清泉陪同视察黄山,次日经云谷寺到北海,16日游西海,17日经玉屏楼下山,晚饭后去芜。她此次主要考察黄山旅游资源、服务设施、交通状况和研究建立华东旅游区问题。
方 毅 国务院副总理。1982年6月16日,由安徽省委书记苏羽、副省长魏心一陪同游山,次日经云谷寺去北海,18日清晨观日出。20日经光明顶下山。
赵无极 法籍华人,当代著名画家。1983年9月应中共中央、文化部邀请,回国观光,游览黄山,说将以他的名气和画笔描绘、赞美黄山。
马克·里布 法国人,当代摄影家,是赵无极好友。赵无极1983年9月登黄山回国后劝他不可不上黄山,马克即于当年11月登上黄山,不顾年高与严寒,拍下许多黄山风光照片,于1984年7月在法国《现实》杂志,用了十几页篇幅,以《不见黄山不瞑目》为题,报道黄山风光和旅游状况。
赵紫阳 国务院总理。1984年9月5日,由安徽省委书记黄璜等陪同视察黄山,由岩寺下火车转汽车达云谷寺后,步行登山达北海。住散花精舍,晚题词:“奇松怪石天下绝,不是画卷胜画卷。”6日早,与北海宾馆工作人员合影。经光明顶与黄山气象站工作人员合影。中午至玉屏楼,与玉屏楼工作人员合影。下午下山去歙县。
庄明景 台湾省人,摄影家。1983年三度游山,留居四个多月,拍了黄山四季胜景。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6日,在台北“春之艺苑”举办《黄山天下奇》个人影展,并印出《黄山天下奇》影集,台湾《摄影天地》杂志于1984年11月专刊介绍了他的影展。
李 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1991年5月1日,由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陪同,第一次登山,提出“希望黄山在未来十年里旅游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1996年5月1日,由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回良玉陪同乘机抵屯,晚5点30分再度登山,考察了供电、通讯、道路改造、景区防火、污水处理、植被保护等情况,作“发展黄山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开发黄山旅游,保护中华奇观”等题词。
李瑞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1993年6月5日下午,由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傅锡寿等陪同下,游太平湖,考察了太平湖水质、面积、旅游开发、综合利用等情况,指出“太平湖的开发,从一开始就要严格规划管理,不要搞乱了,使山、湖、建筑物协调一致,错落有序。”6日上午8点半,步登白鹅岭,游始信峰、狮子峰,询问了景区保护与开发、旅游发展、索道建设与管理情况,下午到排云亭、西海饭店。7日早离山。
朱镕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由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傅锡寿等陪同,于1993年12月15日下午飞抵屯溪,即乘车登山,指出“黄山既要建设又要保护,山上不要盖很多宾馆,现有的宾馆要提高档次,其中提高人的素质尤为重要”,询问了山上用水、生态保护、防火等问题,强调要强化卫生意识,指出要开辟冬游项目,17日上午离山。
吴邦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于1995年在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回良玉等陪同下,10月15日下午登山,经云谷寺乘缆车到白鹅岭。16日凌晨观日出。考察了景区管理、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等情况,提出“希望黄山人民像黄山松一样坚韧不拔,奋发向上;希望这种精神成为安徽精神,加快安徽开放开发,经济腾飞”。17日上午由玉屏楼下山,于桃源宾馆中餐时,写了“登黄山天下无山”字幅。
乔 石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由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回良玉等陪同,1996年6月5日游览了太平湖,考察了太平湖面积、水位、库容、山林和农民收入等情况,在黄山太平国际大酒店休息时,与酒店全体工作人员合影。6日与7日,视察了黄山西海与北海景区,指出中国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黄山要多增加景点,发展景点;名人需要黄山,黄山也需要艺术家。他还询问了索道建设情况和景区环保工作。7日下午离山。
钱其琛 国务院副总理,2000年5月登山。
江泽民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2001年5月17日至24日考察安徽工作,期间登了黄山,指出黄山是祖国瑰宝,不仅要使之成为风光秀丽的旅游景地,而且要使之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并赋《登黄山偶感》一诗: 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