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绘画
|
新安绘画源远流长,它主要包括“海阳四家”、“新安画派”、“天都画派”、“黄山画派”四个画派。
海阳四家:指明末清初江韬、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四位画家。由于四人中后三人都是休宁县人,江韬也与休宁关系密切,所以人们就用休宁县的另称“海阳”来统称这四位新安画派绘画大师。海阳四家,或新安四家,亦即新安画派的主要代表,至于新安画派成员所指范围就扩大到四家以外,统称新安画家了。
新安画派:明末清初之际,在徽州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他们善用笔墨,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画论上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格调,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因为这群画家的地缘关系、人生信念与画风都具有同一性质,所以时人称他们为“新安画派”。
“新安画派”的奠基者是明代休宁人丁瓒、丁云鹏父子及歙县人李流芳等。明末休宁画家程嘉遂、李永昌等崇尚倪瓒,枯笔皴擦,简而深厚,开始形成“新安画派”之风格。但真正形成“新安画派”并在中国画坛独放异彩,则是以明末清初“海阳四家”(江韬、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的出现为标志。这些出生于黄山脚下处于改朝换代之际的遗民画家,深怀苍凉孤傲之情,主张师法自然,寄情山水,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体现出超尘拔俗和凛若冰霜的气质。
天都画派:指明代后期存在于黄山周围的一个画家群。这一群体成员都是黄山附近休宁和歙县两地人,并且都以黄山为主要图写对象,画风趋近元代画家倪云林。“天都画派”名称的首倡者为清初画家龚贤。龚氏崇信的天都画派,首先要画黄山,否则就不足以“天都”命名,其图写对象的范围因而比新安画派为小。其次需师承倪云林,这一点与新安画派是一致的。三须天都籍贯人,这里“天都”一词,实指广义黄山,因为天都峰声名卓著,所以特别拈出以代指整体,龚氏所列画家多为休养宁、歙县人,可知“天都人”即指黄山附近休宁、歙县两地人,亦可泛指徽州人,这一点,与新安画派大致相同,但新安画派中亦有少数外籍人长期定居新安者。
黄山画派:是指清朝初扎根黄山,潜心体味黄山真景,描绘黄山神妙绝伦的仙境名胜,在山水画史上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一个不同籍贯的山水画家群。“黄山画派”作为专有名称提出的年代较晚,由现代画家黄宾虹、潘天寿、贺天健诸人归纳形成。黄山画派除三位巨子外,还有程鸣、释弘智、僧雪庄、释半山、法若真、梅庚等一批卓有成就的画家。黄山画派成员所属范围和时限都比新安画派和天都画派宽泛,之所以得名是因这一画家群皆以黄山为绘画主题,且形成独特的风格,而画家本人不一定是黄人或天都人、新安人。黄山画派产生时间的上限虽较天都画派、新安画派略晚,但其时间下限却较长,直至现代以画黄山知名的黄宾虹、张大千、汪采白、刘海粟、赖少其诸人,均可归入这一流派。 黄山,雄奇秀丽,如诗似画,既是一处风景胜地,也是一座艺术宝库。每当人们提起中国的山水画,就会自然想起黄山,称它是中国山水画的摇篮。
黄山享有如此盛誉,其功在明末清初创建的“黄山画派”的艺术大师们(关于绘画流派名称、开山鼻祖和代表人物,目前学术界仍然存有争议。本志取“黄山画派”一说,但并不作为定论)。他们在当时舟车闭塞的原始山林中,把天造的“画境”绘成丹青,在为黄山扬名的同时,也对当时的画坛和后来的山水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7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的改朝换代的激烈斗争。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也强烈地反映了时代气息,表现出革新精神,讲究抒写性灵,提倡气韵超逸。
黄山画派的诞生,得力于一批明末遗民的大力开拓。他们对复国完全绝望,对功名已渐淡薄,对世事更加冷漠。他们“不求闻达,一室之外,山水而已”(查士标语),唯以绘画抒愤解忧,寻求的是清幽的山水环境,追求的是世外桃源。他们希望超脱世俗的羁绊,自如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黄山山高峰奇,林泉雅致,便成了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处所。他们借黄山傲世的奇松、峥嵘的怪石,以及缥缈迷漫的云海和拔地擎天的险峰,抒发个人情怀。他们师法自然,一洗当时“临古”、“仿古”的流弊,冲破了“四王”(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称霸画坛的局面,重新摆正了绘画艺术的源、流关系。
这些不同籍贯的山水画家常年隐居黄山,潜心体味黄山性灵精神,描绘美妙绝伦的景致,在山水画史上独辟蹊径,影响深远。他们以凝重简练的笔墨,明快秀丽的构图,清高悲壮的风格,深沉宏达的画意,在画坛独树一帜。
黄山画派作为一个绘画流派名称提出较晚,是由现代画家黄宾虹、潘天寿、贺天健诸人总结归纳而成。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论道:“盖黄山一派天资、人力、气魄、学养四者并重。”黄宾虹提出,渐江、梅清、石涛三人为“黄山画派”的三大代表,他们在表现黄山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贺天健在《黄山派与黄山》中则补析道:“石涛画黄山重气而得黄山之灵,梅清画黄山重韵而得黄山之形,渐江画黄山重神而得黄山之质。”李一氓在《明清画家黄山图册序》中提出,黄山画派是指由黄山的外形和内容所决定,经过笔墨锻炼,抽象出的山水画类型,它与新安画派的主要区别在于,新安画派是指一批徽州画家互为影响所形成的一个画派。
和渐江、石涛、朱耷并称为“清初四高僧”的石奚谷,曾游历黄山一年多,给后世留下了不少精彩的黄山画卷。雪庄禅师,常年隐居皮篷,专心研习书画,直到老死。他以写黄山真景和黄山奇花异草而著名。跟雪庄学画的画僧廪峰,以写黄山景色著称,自成一家。这一时期以黄山为创作对象的不乏其人,如郑雪、吴廷羽、陈渭、汪之瑞、萧云从、查士标等,皆有佳作传世,在画坛都颇有影响。
近现代以后,黄宾虹、潘天寿、贺天健、汪采白、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陆俨少、赖少其、关山月、黄永玉等,都可归于黄山画派,他们对黄山画派的发展和延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近代画家黄宾虹,是黄山画派的又一位艺术大家,他把黄山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黄宾虹从小随父学画,少年时开始临摹董其昌、石涛、渐江、查士标的作品,并远追倪云林、黄公望。十九岁时首游黄山就被山中胜景深深吸引,黄山给了他艺术灵感,也给了他艺术志向。他一生曾九上黄山,自称“黄山山中人”。他继承了黄山画派师法自然的传统,同时又博采众长,融会中西。其作品功力独到,既擅长用笔,又擅长用墨。晚年风格从淡恬清雅变为浑厚凝重,达到了物我两忘、随意自如的境界。他一生辛勤而不知疲倦地描绘黄山和新安山水,给后人留下了成千上万幅艺术作品。他还十分重视黄山画派的研究,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一书。无论是在绘画艺术上,还是在学术研究上,黄宾虹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黄山画派,是近代黄山画派中功绩卓著的画家。
与黄宾虹同乡的汪采白,是民国时期的一位山水画家。他对黄山画派亦深有研究。他常常深入黄山写生,擅长于画黄山的青山绿水,格调清新明快,有《黄海卧游集》画册,颇具现代山水画的特点。胡适称赞:“胆大而笔细,有剪裁而夸张,是中国现代画史上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他的黄山山水条幅,参加民国25年(1936年)巴黎画展,并获得一等奖。
世界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三上黄山,记下了不少黄山景观,出版有《张大千黄山画册》。第一次游黄山就居山数月,从中悟出了“必先要体会自然,才能表现自然”的艺术真谛。二游后刻有“黄海归来”、“两到黄山绝顶人”等纪念印章,尤其是第三次和画坛巨匠谢稚柳、徐悲鸿同游黄山,一时成为艺坛佳话。
当代国画大师刘海粟一生十上黄山,把对黄山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倾注于笔端,“啸烟霞,抚琴泉,与奇峰对语,临古松长吟;拥抱黄山,人山合一;跳出云海,吞吐黄岳;古所未闻,今亦仅见!”刘海粟还刻有印章“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李可染大师在古稀之年手术之后,再次来黄山写生,历时达35天。他深有所感地说:“要画好中国山水画,必须从黄山山水中去学习体验。”
除了上述这些著名画家外,黄山的绝妙风光还吸引了许多国外名画家,许多本地画家受到她的哺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黄山画家朱峰(祖籍浙江兰溪)于1980年后,刘海粟数次来山都参与陪同,耳濡目染,技艺大进,其代表作巨幅焦墨长卷《五百里黄山神游图》(长120米、宽1.5米),《黄山松图卷》(长30余米、宽40厘米),气势磅礴、浑厚华泽,貌似枯渴而气韵苍润;祖籍安徽太平(今黄山区)的刘晖,自幼酷爱黄山,潜心钻研书画,尤其擅长画黄山松,被人誉为“中国松王”,北京人民大会堂正门巨幅《迎客松》、毛主席纪念堂巨幅《黄山松》等是他的代表作品,1989年其作品《黄山松》曾作为礼品赠送朝鲜金日成主席,被朝鲜政府永久收藏;出生于黄山脚下汤口的程乐萍,自幼受到大自然的熏陶,潜心钻研黄山绘画,他笔下的黄山不仅气势雄伟,壮观大度,而且局部也精到讲究,细致入微,虚实相间,明净灵秀,风格独特;安徽歙县画家胡华令曾遍游各地山水,尤得益于故里黄山,1991年应邀赴日访问交流,展出作品中就有不少以黄山为题材,如《黄山风景》、《迎客松》等;美籍华裔画家侯北人,早年师从黄宾虹学画,于1982年和1984年两次来山,1984年应邀在北京、合肥举办了个人画展,展出作品中有很多就是黄山的优秀之作;法籍华人画家赵无极,于1983年9月应文化部的邀请,回国观光,实现了游览黄山的夙愿,感叹:“黄山富有感情,有个性;我将以我的名气,用我的笔,描绘黄山,赞美黄山。”
当今,现代山水画家对黄山更怀有深厚的感情。每年都有许多山水画家来到这里,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黄山画卷,不断为黄山画派增添新的光彩。可以说,黄山哺育了各个时代的许多艺术家,艺术家们又赋予黄山以艺术的生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