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派盆景
|
徽派盆景是以古徽州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它以歙县的卖花渔村为代表,包括绩溪、黟县、休宁等地民间制作的盆景,以古朴、奇特、遒劲、凝重、浑厚为其特色,开创一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以游龙梅桩驰名海内盆苑,并于清乾隆年间在绩溪仁里等地形成了每12年一举、规模宏大的徽派盆景展览。 早在唐朝,卖花渔村的花农就开始培育花木盆景。据(洪氏世谱)记载:乾符六年(公元879年),村里有位名叫洪必信、号梅窗处上的人,“嗜书史,善吟咏,尝居于有建小楼数楹,植梅于前,作梅百韵以自悦。”徽派盆景风格独特,形式多样,造型技法受损、苏、沪诸派影响,以古傲苍劲、奇峭多姿为主要特色,尤以梅极最为著名,称为“徽梅”,品种有红梅、二红。骨里红、绿导、玉蝶、素白、台阁;台阁又分为银红台阁与香花台阁等等。
在造型上分规则类与自然类,规则类主要有“游龙式”(多见于梅桩)、“扭旋式”、“三台式”、“屏风式”、“疙瘩式”等。自然类则师法造化和表现画意,不拘一格,匠心独运,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改革开放以来,徽派树桩盆景、尤以梅桩盆景在造型上更趋自然。其山水盆景以平远式为基调,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阔,白帆点点,波光遴粼,好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江南图画。 《松龙探海》 由黑松制作成的悬崖式盆景,干悬枝虬、针叶簇密,盆、几、景三位一体,搭配谐调。
1972年2月,周恩来总理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夫妇观赏了陈列在上海人民公园内的徽梅盆景。尼克松总统夫妇对充满装饰类美感、具有浓郁徽派特色的游龙梅桩的英姿雄态赞不绝口。
徽派盆景是以古徽州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它以歙县的卖花渔村为代表,包括绩溪、黟县、休宁等地民间制作的盆景,以古朴、奇特、遒劲、凝重、浑厚为其特色,开创一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以游龙梅桩驰名海内盆苑,并于清乾隆年间在绩溪仁里等地形成了每12年一举、规模宏大的徽派盆景展览。
徽派盆景的产生和发展,与卖花渔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洪氏先人为徽派盆景的创始人。在洪氏的辗转徙居过程中,由洪氏祖先将盆景这种特殊的艺术带到徽州,并在绩溪、歙县等地进行再创作,发扬光大。
徽派盆景寓意于形。如游龙式为民族的象征,三台式则寓有蓬莱仙境或天、地、人之内涵,迎客式则为恭候嘉宾。游龙式梅桩、扭旋式罗汉松、三台式圆柏等,高大、雄伟、粗犷、古朴,充满着神秘的装饰美感,与古典徽派建筑交相辉映,意蕴深长;黄山松、罗汉松等造型,以黄山古松为典范,充满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徽州人文精神。由卖花渔村培育的梅桩盆景,在全国举办的历届“二梅”展览中,几乎囊括了近1/2的金奖、银奖和铜奖,足见其实力之雄厚。
徽派盆景植物种类较多。它以徽梅、徽柏、黄山松、罗汉松为主,其它如翠柏、紫薇、南天竹、榔榆等也比较常见。通过徽州花农和盆景艺人数百年的精心培育,现已选育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梅花品种,如徽州骨里红、徽州檀香、徽州台阁玉蝶、徽州宫粉、洪岭二红等,甚至连园艺界公认已绝迹数百年的黄香梅,也奇迹般地再现于古徽梅苑。这些品种的形成是经过花农长期选优、人工嫁接、压条存异等方式培育而成;颜色从紫红、朱红、粉红到粉白、素白、淡绿、浅黄等,无一不具备;花型有单瓣、复瓣、重瓣、台阁等,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徽派盆景造型手法独特。花农对幼小的梅条就用棕榈叶片进行定胚造型,每两年重新调整一次,较大的枝干改用棕绳蟠扎;待主干大致定型后再加工侧枝,对小枝则只作修剪不作蟠扎,形成了“粗扎粗剪、剪扎结合”的造型艺术手法;徽派盆景多地栽造型,成形后再选盆配座,在卖花渔村数十公顷的山坡上,培育有各种大小梅桩和树桩造型达数十万株之多,可谓海内栽花卖花“第一村”;在繁殖上,采用压条与养桩并举的方法,在国内也颇为罕见。
徽派盆景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歙县卖花渔村的艺人们在汲取全国诸流派盆景造型技艺精华的基础上,全村270户,家家山上辟有花木场、家中建有盆景园,少则数千株,多则数万株,每年有大量的成和半成品盆景销往上海、北京、武汉、南京、广州等地;歙县以卖花渔村为中心的花木盆景生产专业户已发展至1600多家,年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其中花木收入最多的农户每年达10万元以上。自1996年以来,率先致富的卖花渔村花农走出深山,通过组建股份制花木公司,采用“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方式,引导山外公路沿线农户兴建盆景基地,带动了地方种植业的发展,并与全国数十家花木公司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徽派盆景走出徽州、走向全国、进入国际市场,作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卖花渔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卖花第一村”。 徽派盆景的艺术境界 在盆景创作中,种种盆景艺术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可以创作出理想的盆景艺术品。一个成功的盆景作品,必须具有美的生境、美的画境和美的意境。总之,是有的之景,托景言志,借景言情。
(一)美的生境生境美是盆景创作必须达到的第一境界。生境美即自然美、生活美;应含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亦即天然图画是也。生境是画境、意境的源泉和前提,这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盆景艺术创作中的反映。为了达到使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盆景的体量、形式、色彩、布局、风格等,只能使自然美增色,而不能压抑和破坏自然美。
l.形质之美主要为植物材料的根、干、枝、叶、花、果的形质美和山石材料的纹理、断面、结构等形质美。如黄山松的主干被累累鳞甲,古趣盎然;珍珠黄杨的细叶圆润如玉,红绿相间;拘杞的鲜果喷红吐朱,胜似玛瑙珠串;杜鹃的花冠如翩翩彩蝶,在枝头寻芳弄香、追嬉闹春;木的根蔸枯态磷峋、浑如铁铸。石材如砂积石的细密孔穴和芦管结构、斧劈石的直纹竖理、龟纹石的天然皴皱、宣石润白的石质等也非常雅观。
2.色彩之美色彩之美具有感情效果。这是因为色彩的刺激,能使人产生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反应,从而影响人的感情和情绪。它主要指植物根、干、枝、叶、花、果和山石材料的色彩和光泽。植物如翠竹碧玉般绿秆、红枫燃霞般赤叶、梅花冰肌玉肤般英华、火棘红精赤足般圆果等;山石材料如砚石墨玉般光泽、宣石白玉般肤色、萤石翡翠般绿色等。
3.动声之美主要表现在植物材料上,如风吹草动,疏声薄影;松树则林涛阵阵,颇有高山旷林野趣。表现在山水盆景上,则有瀑布飞溅、云雾缭绕。
4.变化之美植物材料,在春天表现为新芽吐绿,一片生机;夏天则叶色鲜浓、花香袭人,给人以日新月异之感;金秋则丹枫似火、银桂飘香、榴果压枝,犹有收获之喜;冬天则梅花傲雪绽放,更具刚毅不屈的精神,催人振奋,叫人上进。表现在山光水色上则春山秀丽、夏山浓郁、秋山萧疏、冬山枯寂等等。
5.整体之美植物、山石材料,在各自具备的个体美的基础上,将各部分的形态和色彩有机地结合起来,山石、植物经艺术加工后进行组景,因此较之于单个或单个之一部分,则表现出更集中、更完善之美,这就是整体美。整体美除了自然美之外,更主要的是生活美。
(二)美的画境画境美即艺术美,是盆景创作必须达到的第二个境界。把从自然和生活中发现、体验到的美,再通过取舍、概括、剪裁、组景、拔高等,使之成为一个有主次、有烘托、有呼应的多样统一的完整布局。也就是把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进一步上升到“人工美”和“艺术美”的境界,这种画境融入了盆景艺人的思想意识和个人风格。这种按画意来创作景致的方法,也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画境的创造是通过放与收、繁与简、虚与实、巧与拙、藏与露、粗与细、刚与柔、动与静等一系列辩证统一艺术表现手法的实施来达到的。
(三)美的意境意境美是盆景艺术创作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盆景创作不但要创造富有生机的生境,还要进一步上升到富有画意的画境,最后还要从生境、画境触景生情,产生浪漫主义的激情,进入情景交融的高潮,这个感情升华的境界是为意境,即画面所言之志、研发之情。中国盆景艺术就是通过山石、植物材料的精心选择,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经营位置、构设画面、抒发作者的情怀,从而激发观赏者美的感情、美的意愿、美的理想,当观赏者进入这种境界时,才能与盆景作者一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继之,形成丰富的联想,并领受景外之情,取得景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意境美是理想美的境界,是美的最高层次,是美的灵魂之所在,包括美的感情、美的抱负、美的品格、美的社会等。中国人对意境的创造有着独特的能力,对意境的欣赏也有着特殊的鉴赏力和悟解力。后汉刘褒(约147-167年前后)“画《云汉图》,见者觉热;又画《北风图》,见者觉寒”(明·江东伟《芙蓉镜寓言》)。这是绘画艺术表现意境的典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列子·汤问》)。这是用音乐艺术表现意境的佳话。前凉被谑称“笨君”的张天锡曾曰:“观朝荣,则敬才秀之士;培芝兰,则爱德行之臣;松竹,则思贞操之贤;临清流,则贵廉洁之行;览蔓草,则贱贪秽之吏;逢飙风,则恶凶狡之徒”(明·江东伟《芙蓉镜寓言》)。这是对植物乃至某些自然现象内含的深刻悟解进而产生的联想。盆景艺术中令人浮想联翩、意境深远的佳作更是举不胜举。如在一椭圆形大理石浅盆中,一端几块玲珑的巧石组成南国海岛景致,配植数株植物,点以长须老人,立杖岩边海滩,手搭凉棚引颈眺望,远方几点小石组成孤岛,大小组石之间海水缥渺,远处孤岛隐约可见,题一“思”字为名,则把海峡两岸人民日思夜想,被人为隔绝的两岸亲人不得团聚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一简朴盆中,一株枯干露根、颇饶古趣的梅花,适值寒冬,雪压枝头,繁华点点,冒雪开放;月下清风,暗香浮动,花香色洁这是生境;枝疏影斜、雪染枯干,一幅天然图画,这是画境;由此时、此香、此景、此情,使人发思古之幽情,联想到勤劳的华夏祖先,不畏艰难困苦,历尽霜雪坎坷,顽强不屈,勇于进取的高贵品质,这是意境。每欣赏一次,犹如进行一次自我教育,荡涤灵魂,似有潜移默化。催人自新的魁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