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纪念馆
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于1891年出生在歙县黄潭源村,是当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郭沫若曾 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后陶行知”。
陶行知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回国后大力推行平民教育
,特别是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等学校。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因而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的茅屋礼堂,取
名叫“犁宫”,两边对联是“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另 一副是“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他身体力行,自己着布衣,穿草鞋,同
大家一起劳动、教学,这在当时,对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著名学者来说,确实是难能 可贵的。他的著作大多是教育方面的,主要有《陶行知全集》(11卷500
多万字) 。
陶行知一生的思想一直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进步。他原名陶文浚,后来由于
赞成“行知合一”的学说,改名了陶知行,在实践中,他又觉得行应在知之先,又改名陶行知。“一二.九”运动后,在党的帮助和影响下,他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活动,认识到教育应该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了育才学校和和社会大学,培
养出不少革命人才,李鹏、张劲夫等都是他的学生。周恩来同志曾给予他很高的评 价,说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陶行知一生艰苦朴素,为
民众鞠躬尽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自勉的两句话,更他一生的 光辉写照。他在55岁时,终因操劳过度,不幸去世。毛泽东同志称他是“伟大的人
民教育家”,宋庆龄题词称他为“万世师表”。他的一生遍及得了党内外、国内外 进步人士的普遍敬仰。
为了纪念这位世界名人,安徽省委、省政府于1981年批准在陶行知家乡他少年 就读的──崇一学堂旧址,修建了陶行知纪念馆,于1984年开馆。陶行知的学生,
原安徽省委书记、中国文化部顾问刘季平、原安徽省省长王郁昭剪了剪。原省委书 记李世龙、张恺帆、省政府副省长魏心一和全国知名教育家
杭苇、吕型伟、段力佩,陶行知亲属吴树琴、陶晓光、陶诚等参加了开馆典礼。日 本专修大学教授、陶研专家斋藤秋男先生前来祝贺,说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开馆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1996年,陶行知纪念馆被国家教委等6 个部委命名为“百个全国 中小学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
育示范基地”。纪念馆设东西两侧大门,东西两大门的馆名分别由胡耀邦、胡厥文题写。
瞻仰厅,原是崇一学堂旧址,是陶行知少年时曾就读过的地方。迎面大屏风上
是陶行知亲笔题写的“爱满天下”四个大字。屏风背面是江泽民同志的题 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厅堂上枋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万
世师表”匾额,正面为毛泽东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正中翠柏 苍松掩映着陶行知的半身塑像。前面两根献柱上镌刻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陶行知遗教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两边书屏雕刻着陶行知的名言。
绕过厅堂拾级而上是放映厅,在这里为观众播放陶行知生平事迹录像。向北穿
过侧门就进入展览厅了。全馆共分五个展厅。陶行知 一生的光辉事迹分七个时期三个展厅展出,第一个展厅在楼下,二、三展厅在楼上。
还有一个特殊展厅,那就是第四展厅,是陶行知在崇一学堂读书时的宿舍,当年, 陶行知就是在那间宿舍的墙壁上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
”的豪言壮语,现在这个展厅保持着当年的风貌。第五展厅为书画厅,陈设了陶行 知的大量书籍、文稿和书画作品等。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