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ÆɽÂÃÓÎ ÂÃÓÎÏß· 酒店信息 会议接待 ½»Í¨Æ±Îñ 旅游常识 »ÆɽͼƬ 留言版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黄山旅游景点
 ·   世界遗产--神奇黄山
 ·   桃花源里人家--黟县
 ·   历史文化名城--歙县
 ·   清明上河图--屯 溪
 ·   道教文化之邦--休宁
 ·   黄山北大门--太 平
 ·   森林王国--祁 门
 ·   文物之乡--徽州区
 ·   佛教圣地--九华山
 ·   天下第一秀水--千岛湖
 ·   中国最美的农村--婺源
旅 游 交 通
 ·   列车时刻查询
 ·   航班时刻查询
 ·   汽车时刻查询
 ·   黄山景点地图
 ·   黄山景点里程
 ·   黄山客运索道
 ·   黄山景点票价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景点
历史文化名城--歙县
  歙县概况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太白楼新安碑园陶行知纪念馆渔梁坝斗山街
 

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概况
    歙县是一块山水秀丽的土地, 黄山为屏障雄踞西北,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为宝库屹立东北,更有练江、新安江流贯全境,在这山环水绕的中心,便是钟灵毓秀的歙县城 ,城外练江为带绕城而过,三座古石桥和一座新大桥象四道彩虹飞架江上,城内, 瓮城、谯楼、古街、古巷、古井、古石坊比比皆是,古韵犹存,宋代两塔屹立于城 西与城北,绿水青山间还可见当年李白寻访隐士许宣平的游踪。

  这里的乡村几乎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无论是留存着的桂花厅、桃花坝的雄村,还是七座牌坊逶迤成群的棠樾;无论是保留了“百子图”砖雕的鲍家庄、“百鹿园”石雕的的北岸、“百马图”木雕的大阜,还是耸立着丛林寺的小溪村;无论是屹立于新安江边的街口,还是盘踞于昌溪河畔的昌溪,都以古朴的神韵 、旖旎的风光,令人情趣横生。昔日,徽商财力雄厚。“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 宇以敬宗睦族,主牌坊以传世显荣”。于是乎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古建筑、古园林 和丰富的古文物。如今,在全县的秀山胜水间,明清民居、明清祠堂随处可见,明清牌坊共有84座。还有不少古桥、古寺、古塔。使人步入歙县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美丽富饶的歙县,历来吸引着众多骚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吟咏。谢灵运唱她“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沈约吟她“千仞为乔树,百丈见游鳞”;李白赞她:“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权德兴歌她:“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范成大诵她“千峰森隐现,一气淡回互”。历史延伸到当今,则游客更多,吟咏更斑澜。 郭沫若赞曰:“松徒岩上出,峰向雾中消。峭壁苔衣白,云奔山欲摇”。邵燕祥面对橙黄硕大的枇杷挥毫写道:“枇杷无言,下自成蹊。异口同嗜,酸甜自知。”流沙河更饱含激情的吟唱:“浔阳琵琶三弹,歙县三潭枇杷;琵琶三弹涌清波,三潭枇杷把挂金霞。琵琶、枇杷,留连难返,主人忘归客不发。”

TOP

 


棠樾牌坊群


  牌坊,是历史授予黄山的勋音。历史上,黄山(徽州)英才辈出,代不乏人,诞生过李廷珪、朱熹、毕升、胡开文、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淡;尤其是在这程朱理学的故乡,妇女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至深,出现过一大批以《儒林外我》中王三姑娘为代表的节妇烈女。旧时代为旌表这些“忠孝节义”的“优秀”人物,黄山市各地都建有大量的牌坊。这些历史的陈迹虽屡遭破坏、至今仍有100多座完好地保存着。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理的概貌。其中一座明代牌坊,横匾上镌刻“御制慈孝里”几个大字,为皇帝表彰徽商鲍寿逊父子而建。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请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朝廷为旌表他们,赐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为鲍氏宗祠题联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又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输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在歙县众多的牌坊之中,这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与经济互为融贯的密切关系屡屡可见。棠樾牌坊群雄伟壮观,全国罕见,1981年9月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樾牌坊群旁有两座祠堂,一为鲍氏敦本堂祠,俗称男祠,另一为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称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的生动教材,其中女祠一破“女人不进祠堂”的旧例,为国内罕见。\

TOP

 


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建于明朝万历年十二年(公元1584年),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如此规模宏大、呈八脚结构的牌坊举世无双。

  坊主许国是歙县县城人,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的进士,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万历十一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二年九月,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又晋升为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坊上“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是许国的的全部头衔。(“少保”是太保的副级,属皇帝的高级顾问,“太子太保”是辅导太子的老师,“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教育部长和外长部长,“武英殿”是皇宫内许国办公的地方,“大学士”是内阁成员的称号。)云南边乱平息一月之后,万历重赏群臣,许国被赞为“协忠运筹、芪著劳绩”受到了“加恩眷酬”,上沐皇恩,回到老家歙县,催动府县,兴师动众,鸠集工匠,建造了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

  关于这八脚牌楼还有一段饶有兴味的传说。据说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楼,否则就是犯上。而当时徽州达官显贵、乡绅巨贾众多,四脚牌楼林立。许国是地方的骄傲,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脚牌坊,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怎样才能建造一座与众不同的牌坊呢?许国灵机一动,想了个“先斩后奏”的点子。许国建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由于超假,许国跪在丹 上久默无声,皇上迷惑,责备说:“朕准卿四月之假回乡造坊,为何延为八月?建坊这么久,不是说是四脚,就是八脚也早就造好了”。许国听了,顿时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皇帝听了哭笑不得,皇帝开金口不得反悔。就这样,许国所建的石坊也就“合法化”了。这当然是传说,不过据专家考证,全国就只有这么一座八脚石坊,恐怕也算是“下不为例了”了。

  许国石坊是仿木构造建筑,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石料质地坚硬,粗壮厚度,有的一块就重达四、五吨,石坊雕饰艺术更是巧夺天工。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12只狮子,前后各四,左右各二,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富有“个性化”的雕饰设计,巧妙地表达牌坊主人许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成就。请看,这牌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内外侧都有精美的图饰。南面雕的是“巨龙腾飞”。象征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许国对朝庭的忠诚;内侧雕“英(鹰)姿(雉)焕(獾)发”,颂扬皇上年轻有为。东面雕“鱼跃龙门”表示许国是科班出身;内侧雕“三报(豹)喜(喜鹊)”,喻许国在万历年间的三次升迁。两面雕“威凤祥麟”,“凤”和“麟”乃文风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才会有的,这幅图称颂了当时的社会;内侧雕“龙庭舞鹰”,“舞鹰”谐音“武英”,暗示许国身居武英殿大学士的地位。北面为“瑞鹤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征许国的品格高尚脱俗;内侧为“鹿鸣图”借《诗经.鹿鸣》篇意,表示许国身为礼部尚书,常会嘉宾学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 石坊上的题字都出字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 坊上“先学后臣”按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读书做官,它告诉人们许国是科班出身,是凭借才智而成为国家重臣的。“上台元老”中“上台”(即上台、中台、下台之一),“三台”本来是星象的名称,而古人常用以象征“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元老”指许国历任三朝,是朝迁的重臣。

TOP

 


太 白 楼


  太白楼位于歙县城西练江边,太平桥西端,背靠山峦,和新安碑园相依偎。

  相传这里原是一个酒肆,唐代诗仙李白 来歙访隐士许宣平不遇,曾在这里饮酒,后人为纪念李白,特将酒肆改名为“太 白楼”。北宋的《太平广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白一次在洛阳同华传舍墙上读得一首歙人许宣平写的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颠。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读罢,击掌惊呼:“此仙人诗也”。遂来歙访许宣平,几经周折,却与许翁失之交臂,虽遗憾不已,但来到西干山麓,见山清水碧,风景宜人,陶醉不已,赞叹不止,即兴留下诗一首:“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木卉)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后人为纪念李白,将太平桥之下 练水中的一片浅滩取名为“碎月滩”。每当皓月当空,河水如银,塔影桥身,风轻水 吟,碧波搅碎月色,那是一种极致之美。

  此楼始建于唐,现存房屋乃明清所重建。太白楼为二层二进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前进平面呈凸字形,中间突出,两翼收进,脊线稍低,两端封以马状墙。歇山顶,高瓴重檐,翘角昂起,鳌鱼腾尾。楼檐下悬"太白楼"三字匾额。楼下正面三开间,原大门朝东迎向太平桥,后整修时给予封闭,沿江古道从左、右边门穿过。内墙上嵌有历代重修太白楼记事碑数方。照壁上方匾额"长天一勺",意为:天地虽广,勺水虽微,但运动变化之理是相通的。同时也表明李白怀才不遇,犹如天外之一勺。堂上有李白大幅像,为客居沪上的歙人著名画家汪观清所绘。两侧楹联"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后楼为五开间,中三间为明堂,左右各一厢房。天井两侧回廊皆设楼梯。后楼顶部也是中间高,左右稍低,脊线参差错落。太白楼现辟为李白纪念堂,陈列着有关李白生平的书籍和各种古字画、古砚、古墨、古历、古屏风等上千件文物展品。

新 安 碑 园


  新安碑园-新安碑园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园林式建筑,它凭太白楼,靠披云峰,借练江水,临太平桥,以曲折有致而又含蓄丰富的借景表现手法,使这座在弹丸之地依山而筑的园林,显得幽深而又奇巧。它因陈列了两套著名帖刻《余清斋》和《清鉴堂》而驰名。整个碑园由真赏亭庭 院、歙池、小天都庭院、两清堂庭 院、披云小筑庭院等部分组成。门边一对大狮子的就是真赏亭庭院,门上方“古墨衍芬”四字系当代上海的书法家陈从周所题。其他景区通过蜿蜒幽深的墨妙廊构成有机的整体。每个景区除在适当部位陈列碑帖外,置景各有侧重,或以山水见长,或以石峰为主,或兼有水石梅花……

  墨妙廊,在建筑上起到沟通各个景区的作用,是一条专门陈列碑帖的长廊。歙县历来崇碑善帖,尤是宋元以后,汇刻集帖成风。在这条二百余米长廊里,陈列了晋到明各在书法家真迹二百余方。最精彩的碑是《余清斋帖》、《清鉴堂帖》。《余清斋帖》、刻自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明代歙人西溪南收藏家吴庭珍藏晋、唐名家墨本甚丰,经当时大收画家董其昌、陈继儒鉴定评判,并请邑人、名书画家杨明时双钩上石,将其所藏书法名作汇刻成帖。这套碑帖由董其昌题签,分正篇六册,续篇二册,选了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颜真卿、苏轼、米芾、东方朔、谢太傅等十多位大家的珍品, 现存共六十一块碑面。除谢太傅、苏轼的作品残缺外,其余各家作品基本完整。日本书道博物馆收藏有《余清斋帖》的初拓残本和旧拓本,该国著名书法理论家中村著书对《余清斋帖》评论道:“于晋,采自晋帖的佳者和大抵称得上真迹那样的钩摹本;于唐宋,则全采自真迹,使此帖具有权威性。”

《清鉴堂帖》问世 稍晚,刻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为明末歙县另一收藏家吴祯所刻,也经董其昌、陈继儒评判。 现存一百零三块原碑面,收有从晋到明二十四位名家的三十一件作品,有王羲之、虞世南、褚逐良、欧阳洵、怀素、黄庭坚、米芾、赵孟、鲜于枢、董其昌等人手迹,集、诸家之精华,呈各派之风格,甚为后人所重。

TOP

 


陶行知纪念馆


  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于1891年出生在歙县黄潭源村,是当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郭沫若曾 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后陶行知”。

  陶行知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回国后大力推行平民教育 ,特别是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等学校。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因而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的茅屋礼堂,取 名叫“犁宫”,两边对联是“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另 一副是“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他身体力行,自己着布衣,穿草鞋,同 大家一起劳动、教学,这在当时,对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著名学者来说,确实是难能 可贵的。他的著作大多是教育方面的,主要有《陶行知全集》(11卷500 多万字) 。

  陶行知一生的思想一直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进步。他原名陶文浚,后来由于 赞成“行知合一”的学说,改名了陶知行,在实践中,他又觉得行应在知之先,又改名陶行知。“一二.九”运动后,在党的帮助和影响下,他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活动,认识到教育应该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了育才学校和和社会大学,培 养出不少革命人才,李鹏、张劲夫等都是他的学生。周恩来同志曾给予他很高的评 价,说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陶行知一生艰苦朴素,为 民众鞠躬尽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自勉的两句话,更他一生的 光辉写照。他在55岁时,终因操劳过度,不幸去世。毛泽东同志称他是“伟大的人 民教育家”,宋庆龄题词称他为“万世师表”。他的一生遍及得了党内外、国内外 进步人士的普遍敬仰。

  为了纪念这位世界名人,安徽省委、省政府于1981年批准在陶行知家乡他少年 就读的──崇一学堂旧址,修建了陶行知纪念馆,于1984年开馆。陶行知的学生, 原安徽省委书记、中国文化部顾问刘季平、原安徽省省长王郁昭剪了剪。原省委书 记李世龙、张恺帆、省政府副省长魏心一和全国知名教育家 杭苇、吕型伟、段力佩,陶行知亲属吴树琴、陶晓光、陶诚等参加了开馆典礼。日 本专修大学教授、陶研专家斋藤秋男先生前来祝贺,说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开馆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1996年,陶行知纪念馆被国家教委等6 个部委命名为“百个全国 中小学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 育示范基地”。纪念馆设东西两侧大门,东西两大门的馆名分别由胡耀邦、胡厥文题写。

  瞻仰厅,原是崇一学堂旧址,是陶行知少年时曾就读过的地方。迎面大屏风上 是陶行知亲笔题写的“爱满天下”四个大字。屏风背面是江泽民同志的题 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厅堂上枋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万 世师表”匾额,正面为毛泽东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正中翠柏 苍松掩映着陶行知的半身塑像。前面两根献柱上镌刻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陶行知遗教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两边书屏雕刻着陶行知的名言。

  绕过厅堂拾级而上是放映厅,在这里为观众播放陶行知生平事迹录像。向北穿 过侧门就进入展览厅了。全馆共分五个展厅。陶行知 一生的光辉事迹分七个时期三个展厅展出,第一个展厅在楼下,二、三展厅在楼上。 还有一个特殊展厅,那就是第四展厅,是陶行知在崇一学堂读书时的宿舍,当年, 陶行知就是在那间宿舍的墙壁上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 ”的豪言壮语,现在这个展厅保持着当年的风貌。第五展厅为书画厅,陈设了陶行 知的大量书籍、文稿和书画作品等。

TOP

 


渔 梁 坝


渔梁坝是歙县古代较大的水利工程,至今保存完好,为省内罕见。整个坝长约百余米,斜面长50米,全用一至两吨重的花岗石砌成。由于坝的落差较大。再加上坝下乱石嶙峋,因此,练江到此,经溢洪道飞流直下,”涛声不绝于耳,声震数里之外,极为壮观。若遇竹木排筏过坝,更是惊心动魄。只见弄潮儿挑起撑篙,对准前方,瞬间,排筏冲人瀑中,便全然不见,生死不测,不久在坝下远处浪峰间复出、一始知过坝成功,观者悬心方下。沿着”百步阶梯”来到坝上,但见飞珠溅玉的浪花下,琴石横卧,雪白洁净,似觉可抚可弹,辅以涛声,饶有风味.坝上还有一口四方并,有人称之“小放生池”,池水澄碧,鱼翔浅底。坝的下游江岸上有新安古关,为明代防倭寇而建。立关上,别有一番滋味:下面渔梁码头,石壁高耸,樯桅林立,犹如艨艟云集,准备出征;北望渔梁坝,雪浪滚滚,气壮山河,如万张擂鼓擂击,无数将士呐喊;市观紫阳桥静卧练江之上,烟树迷茫,隽永婉约,宛如一位少妇春夜难眠,静待征夫的归返。……明代程嘉燧有诗:“禹庙渔梁口,浮舟落日过。瀑声冲峻壁,经影漾层河。楼煤青山廓,”律亭锦树彼。……”写的即是此处。

TOP

 


斗 山 街

徵商故里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卤节坊”等等,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讲述一竹古老,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TOP

 

 

  黄山旅游咨询©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中路百川财富广场A座902室 邮编:245000  
  电话:0559-2112770、13705592244 传真:0559-2112780  
  http://www.hstoday.com Email&Msn:[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