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ÆÉ½ÂÃÓÎ ÂÃÓÎÏß· 酒店信息 会议接待 ½»Í¨Æ±Îñ 旅游常识 »ÆÉ½Í¼Æ¬ 留言版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徽州文化
 ·   徽州婚俗“四道茶”
 ·   徽州风情八大怪
 ·   徽州漆器
 ·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徽州过年的特别习俗
 ·   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与开发价值
 ·   徽派建筑创新要有突破
 ·   一门八进士
 ·   陶行知全集
 ·   徽州文化清后衰落探析
 ·   一镇四状元
 ·   徽州文化千字文
 ·   徽骆驼与绩溪牛
 ·   黄山历史
 ·   黄梅戏
 ·   黄山古诗
 ·   徽州朝奉
 ·   徽州民谣
 ·   徽州姓氏
 ·   歙砚史略
 ·   徽州服饰
 ·   徽派朴学
 ·   徽州竹编
 ·   京剧之源
 ·   新安四宝
 ·   徽州小吃
 ·   徽州科举
 ·   徽州税文化
 ·   徽州族谱
 ·   四大徽班
 ·   徽州地名
 ·   黄山特产
 ·   新安理学
 ·   新安绘画
 ·   徽州科学
 ·   徽派篆刻
 ·   徽派盆景
 ·   黄山影视
 ·   黄山楹联
 ·   名人游踪
 ·   黄山茶道
 ·   徽派戏曲
 ·   徽州名人
 ·   徽菜文化
 ·   徽州风俗
 ·   徽州方言
 ·   新安医学
 ·   徽州文化
 ·   徽州教育
 ·   徽派建筑
 ·   徽商徽帮
推 荐 线 路
·
·
·
·
·
旅 游 交 通
 ·   航班时刻查询
 ·   列车时刻查询
 ·   汽车时刻查询
 ·   黄山景点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徽州文化


黄山楹联

位于文殊院象石之右的立雪亭,面对石笋 ,前有深壑,后有群松,旧有对联:
去一天地;得一天地。
 
明人余书升曾在石笋 建颖林庵,楼上供佛,楼下为静室。庵四周峰峦奇异,气象万千。旧悬陶题联:自疑骑日月;我欲小蓬莱。
吴静川题慈光寺联:
就这里看破禅机,下乘、中乘、上乘,解脱因缘十二;
从此地参透妙谛,取法、执法、非法,定慧世界三千。
注:“因缘十二”即“十二因缘”,为佛教三世轮回最基本的说法。

清代歙人吴退旃题写慈光寺僧人幽雅生活的对联:
洗钵乍分蕉上雨;弹琴时引竹间风。

清代显官,歙人曹振镛所撰描写慈光寺的对联:
谈经云海花飞雨;说法天都石点头。

胡子庆以黄帝在黟山修行炼丹的神话传说立意,作黄山慈光寺联:
跌宕炉鞴,婆裟火烛,看自三十六峰,头头是道;
影为形本,声是响根,历尽八万千岁,滴滴归源。

听涛亭距慈光寺约一华里,过亭以后,前山奇景方正式拉开帷幕,旧有楹联非常贴切地道出此亭在黄山的绝妙位置:
过此成仙侣;回来无俗人。

玉屏楼被称为“黄山绝胜处”,古代有二幅描写玉屏楼地势的对联:
万山拜其下;孤云卧此中。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尽;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

因文殊院后依玉屏峰,前有文殊台,左青狮,右白象,清代萧山人高枚以佛教用语撰联:
蓬飞九品为黄海;狮吼一声下玉屏。

在金沙岭上的辨源亭,旧有顾锡畴题联:
丹液一杯;渐江千里。

位于后海芙蓉岭下的芙蓉居,四面环山,溪水绕流,院内有名贵的古花木,繁花似锦,芳香扑鼻。院中有一圆池,日月映照,如浴水中。描绘这一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门联为:
养得翠池常浴日;乱飞花雨且耕耘。

散花精舍原址为明建散花庵,旧有楹联:
经残花雨外;僧散佛香中。

在引针峰下,明末僧一心和其徒雪奇建引针庵,因峰而得名,孙鲁山题有:“平乐净土”匾额,并题楹联:
引针一线衣珠露;笑指千峰觉路开。

黄山疗养院原址为紫云庵,因座落在紫石峰麓,后倚紫云岩,故清人赵子良题联赞道:
紫石云烟作屏障;青天风雨走蛟龙。

紫云庵又名茅篷庵,面对溪壑,翠竹拂檐,住持僧悟千曾自题匾额“黄山一茅篷”,后歙人蒋龙章重书匾额,并题联:
地近丹泉,岩涌飞流千嶂雪;院依紫石,门开曲径一茅篷。

紫云庵前原有紫竹林一片,故紫云庵观音神龛的对联为:
紫竹林中观自在;莲花座上现如来。

黄山观音寺联:
音可能观,观遍黄山开慧眼;士可以大,大如沧海显婆心。

光明顶之西旧有普贤庵,庵为明万历时建,曾有楹联:
奇妙脱凡蹊,果到峰头始信;光明凌绝顶,直从天外飞来。

清代钱塘人汪夔一题黄山石室联为:
石诡松奇,自是有仙骨;僧闲云懒,到来生隐心。

黄山松是黄山的奇景之一,旧日的狮林精舍有这样一幅楹联:
近听风声如笛;远闻松涛似海。

狮子林,景多而集中,昔日狮子张嘴的地方为观音庵,明代诗人余绍祉曾题联,太平县令陈九陛书写:
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妙绝,到者方知。

余绍祉为桃花溪秋景题联为:
翠壑丹崖千丈画;白云红叶一溪诗。

余绍祉还题联,将黄山列为天下第一山:
人间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

余绍祉还有一联描写黄山云:
松生绝壁不知土,人住深崖只见烟。

位于狮子林的古轩辕庙有徐文长题联:
神力可通三宝殿;声威当比万峰高。
 
从苦竹溪到云谷寺的路上,可观黄山三大名瀑之首的九龙瀑,瀑水在香炉、罗汉两峰之间的悬壁上九折而下,一折一潭,每折百余丈,宛如九条白龙腾空飞舞,极有气势,清代天绅亭有联赞道:
九匹白练出奇观,连续奔腾,远观如八骏骅骝添赤兔;
三岭松涛鸣爽籁,抑扬起伏,乍听似千军健卒赴疆场。

枕头峰下乌龙潭近处有新月亭,俗名“乌龙亭”,因亭柱上刻有20字对联,故该亭又名“廿字亭”。石柱上有柱联一对:
四面远山绕二水;一潭星月照孤亭。
 
“廿字亭”亭柱上还刻有20个字对联:
忠恕廉明德,正义信忍公;博孝仁慈觉,节俭真礼和。
 
乌龙潭刻像石有联: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在白龙潭侧,旧有乡雪亭,联为:
水声千涧雨;山气四时秋。
 
位于丞相源的骊珠室,实为竹篱茅屋,丘若太题额,并有楹联:
深隐不妨浮白兴;穷愁常抱草玄心。
 
在翡翠池边岩壁上的“寿”字石刻旁有一联:
普慈莲花,大生大化;黄山妙果,寿世寿人。
 
相传李白来到黄山黄帝源,听说夫子峰附近罗村的碧山有位叫胡晖的学士,即专程探访,于村头问路。后人在问路处建“问余亭”,并题联道:
绿柳桥边山径;青莲马上诗机。

清末民初海宁人陈方镛在《楹联新话》中记载了其友人李寅生青年时泛舟至湖北访黄鹤楼后,顺江而下至黄山的经历,李氏登上天都峰后振衣长啸,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于是手书一联:
访鹤倚层楼,曾过晴川留爪迹;寻僧登绝,要将云海荡胸怀。
 
清代婺源人齐彦槐游黄山时,应山僧彻公之请题联:
松山绝壁不知土;人在深崖可处烟。
 
1914年初夏,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文殊院两位高僧的导游下,遍游黄山全貌,并曾书赠一联给翁松禅师:
名山大好吾家有;游客昔评天下无。
 
黄炎培书赠果证禅师的对联为:
同看云海光明顶;难得天西接引僧。
 
黄炎培还撰二联赠黄山茶坊老板:
深情抵江水;古道照南山。率水由山,其民好礼;春蚕秋稼,有女如荼。

黄山古代楹联还有:
天都护黄海;莲花拥紫云。

泉流功德永;山辟普门僧。

足临清静地;身在图画中。

住此仙人窟;参来上乘禅。

狮子林中福地;清凉顶上灵山。
注:此为今清凉别墅联。
宇宙尚存唐岁月;山川犹见汉衣冠。

本色住山深有味;清诗呈佛岂无缘。

云外闲吟发天籁;山中静雨落松涛。

山深自觉无寒暑;禅老无心计岁年。

曾游雁宕居安固;又住狮林享太平。

眼根已澈浮云表;心镜先莹宝月中。
注:此为文殊院联,系清代萧山人高枚题。
天外龙头狮起吼;云间招手佛随缘。

临风说法花应坠;对月谈禅石不顽。

心超黄海天都上;身寄紫岩莲蕊间。

奇石幽松,天然仙境;危岩深壑,自是名山。

清代北京的歙县会馆联:
清樽夜话黄山树;彩笔朝题紫陌花。
注:此联为鲍觉生题书。
清代北京歙县会馆还有一联为:
九万程中,三千道上,藉此馆粲场茵,用萃东南之美;
卅六峰下,廿四桥边,移来绶花带草,咸依日月之光。
注:联中“卅六峰”指黄山,“廿四桥”指扬州。
黄山还有许多现当代人试撰的楹联:
黄山自然尤绝伦;古徽人文尽风流。

白云成海;苍松化龙。

从容立马半山寺;小心卧龙一钱天。

胸藏万壑云成海:笔点千峰石化莲。

艺坛称绝诗书画:黄岳传奇松石云。

万松林双猫捕鼠,老僧采药;
七巧石二仙对奕,丞相观棋。

气象常新,胜地黄山无限好;
光明绝顶,东方红日正高升。

松石亦多奇,天下名山能有几;
峰云皆绝妙,楼头画境更无双。

金鸡叫天门,五老登高半山寺;
观音指游路,三岛蓬莱一线天。

前景雄伟,莲花高耸天都险;
后山秀丽,西海空灵北海奇。

远近诸景皆佳,身历奇峰惊始信;
遐迩群贤毕集,神游梦笔竞生花。

朝晖夕照,幻景奇观历历在目;
风起云涌,荡胸涤臆飘飘欲仙。

泰岱之雄伟,衡岳之烟霞,匡庐之飞瀑,峨眉之清凉,黄山兼而有之;
温泉之晶莹,青松之苍劲,云海之沧波,怪石水灵秀,寰宇觅亦难矣。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李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寄刘校书】 郭震

俗吏三年何足论,每将荣辱在朝昏。

才微易向风尘老,身贱难酬知己恩。

御苑残莺啼落日,黄山细雨湿归轩。

回首汉家丞相府,昨来谁得扫重门。


【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薛稷

九春风景足林泉,四面云霞敞御筵。

花镂黄山绣作苑,草图玄灞锦为川。

飞觞竞醉心回日,走马争先眼著鞭。

喜奉仙游归路远,直言行乐不言旋。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李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寄张学士洎伍乔

不知何处好消忧,公退携壶即上楼。

职事久参侯伯幕,梦魂长绕帝王州。

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绕槛流。

遥想玉堂多暇日,花时谁伴出城游。

    【送李亿东归】温庭筠

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

别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

和风澹荡归客,落月殷勤早莺。

灞上金樽未饮,宴歌已有馀声。

西递村目前完整保存的224幢明清民居中古楹联不下百幅,多以竹木为面,精雕细刻,镏金绘彩,垂挂于厅堂、书房,其字体有:篆、隶、楷、行、草五体书法,以楷、行多见,如民宅《瑞玉庭》的厅堂木柱上悬挂着三幅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为主要内容的木制楹联。
     一是教诲儿孙的传家之道:“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得来”。
     二是训戒儿孙的修身之道:“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
     三是传授儿孙的经商之道:“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徽州楹联:徽风古韵联中“藏”
淡泊明志; 清白传家。——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友天下士; 读古人书。——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梯山航海; 裕厥嘉猷。——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联意说:欲发家致富,就要不辞辛苦,翻山越海,外出经商。精明的西递人,把内心对航船的崇拜,巧妙地融入村落的整体布局中,使之与所处的地形、地貌自然和谐地统一起来,以此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应如何在充满竞争的学海、宦海和商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苍天不负苦心人,西递村真大吉在发,胡氏宗族曾经鼎盛数百年。

  传家礼教敦三物;  华国文章本六经。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知足常乐不极乐; 但于得時思失時。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事能知足心常乐; 人到无求品自高。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淡饭粗茶有真味; 明窗净几是安居。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这一副副对联,体现出徽商当时对人生的体味,及对后代的劝谕、告诫。西递的古民居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仔细看后,令人思绪万千。
  
  得山水情,其人多寿; 饶诗书气,有子必贤。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 地做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任何一个美的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楹联作为古文化的积 ,在西递村,楹联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更重要是揭示了徽派文化的真谛。如果说,西递的建筑和雕刻是一个个美妙凝固的音符,那么,这里的楹联则是丰富而又蕴涵哲理的歌词。弹奏演唱者就是世世代代的西递人。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休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西递村敬爱堂楹联】
   万恶淫为首;  百善孝为先。 ——黟县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联。
  
   珍护民族传统; 发扬进步精神。  ——胡绳题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
  
   儒雅修身为本; 世人厚德传家。 ——佚名题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
  
   欲除烦恼须无我; 历尽艰难好做人。 ——佚名题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
  
  寿本乎仁,乐生于智; 勤能补拙,俭可养廉。 ——佚名题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 此联惇仁堂亦有采用。

  【西递村履福堂楹联】  
  孝悌传家根本; 诗书经世文章。 ——佚名题西递村履福堂中堂[泥金木刻楹]
  在徽州人眼中,“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循环方是经世不败之道,光读书不经商太穷,光经商不读书入仕又没有权势。这和上面的桃李园是一个道理,说白了,就是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读书作官,一个经商发财,两全其美。
  
  忍片刻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佚名题西递村履福堂中堂[泥金木刻楹]
  “大夫第”亦有此联。
  
  欲高门第须为善; 要好儿孙必读书 ——佚名题西递村履福堂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 心里存一点,子种孙耕。 ——佚名题西递村履福堂中堂[泥金木刻楹]
  这副对联大概是功成业就人家的自勉。一般当了官,有了钱的人家,很容易扬跋扈,财大气粗。古代官僚、豪绅有之,当今社会也有这种现象,这是有阶级社会的一种通病。共结果是“一害人民,二害自己”。试看有多少“一阔脸就变”的势利小人,其结果都落得个“忽喇喇将大厦倾”的不得善终的下场。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要加强党性教育和自我修养,防止私欲恶性膨胀。所以党中央一再号召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清政廉政,联系群众。而在古代社会,便以儒家的正统思想来进行说教和约束。西递村出过不少大官和商人,如声名显赫的剌史公胡文光,江南六大豪富之一的胡贯三,如不加检点,很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这副对联虽然有不少世俗之气,倒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凡事都要谦让,生活的天地才会宽阔。不能把事做绝,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子孙才不会吃苦头。妙就妙在这副对联一看就知道出自商人的手笔,而且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商人,小心翼翼,谦卑随和。对于古人,我们何必又那么去苛求呢?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佚名题西递村履福堂中堂[泥金木刻楹]
  比较起来,这副对联便好象是出自一个老夫子或是学究的口了。徽州人尝到了读书的甜头,无论经商,做官,都需要有知识,把读书列为“第一等好事”,实在不为过份。而行好积善,便是徽州人的处世之道。拿现在的说法,同“品德好”有点意同。德育与智育的教育,放在“几百年”的头等大事,当使每一个西递村人家深思!

 

  黄山旅游咨询©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中路百川财富广场A座902室 邮编:245000  
  电话:0559-2112770、13705592244 传真:0559-2112780  
  http://www.hstoday.com Email&Msn:hswgz@hotmail.com